书籍 为权利而斗争的封面

为权利而斗争

[德] 耶林

出版时间

2018-12-01

ISBN

978710016655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现代社会,权利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权利的维护并非易事。本书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为权利而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权利的珍贵,更让我们明白,只有勇敢地为权利而斗争,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作者简介
耶林(1818-1892)是19世纪西欧最杰出的法学家,被誉为新功利主义法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西欧乃至全球法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耶林的理论贡献,不仅推动了法学理论的发展,更为后世法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中国,耶林的思想同样备受重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郑永流等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传播。
推荐理由
《为权利而斗争》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法权、权利与斗争的关系,阐述了权利不仅是物质利益的保护,更是人格的象征,主张权利是对个人的道德自我维护义务。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理论分析,强调了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个人责任,也是对集体的义务,维护法律秩序是民族发展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对法学研究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对广大读者了解权利观念、法律意识和道德追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适合哪些人读
1. 法学研究者:本书为法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案例,有助于深入理解法权和权利的内涵。 2. 法律工作者:本书有助于法律工作者提升法律意识,更好地维护当事人权益,促进法律公正。 3. 广大读者: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权利观念,有助于读者了解自己的权利,提升道德追求,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力量。 4. 希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人:本书从权利观念出发,引导读者思考道德层面的问题,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 5. 对法律意识、道德追求和公平正义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以丰富的案例和理论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权利观念的途径。
用户评论
为个人权利斗争,就是为他的人格而斗争。
很难不让人想起不久前一阵风似的所谓“斗争精神”,不禁讶异于同一个可能略具褒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竟能产生如此对立的意涵。为权利而斗争已超越了权利本身,而成为一种义务。放弃斗争的权利则不啻于对权利的背叛。只不过当利维坦堵死为权利而斗争的所有出口后,路又在何方呢?毕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如何为权力而斗争。
在王泽鉴《民法总论》里读了萨孟武译文的节选,更有酣畅淋漓之感。
为权利(Recht)而斗争!
中国无产阶级降虏完蛋了
常看常新,尤其在当下,时刻记得为权利而斗争,不让自己凝固在生活中。
法权的斗争但称不上权利的斗争,权利这个词被滥用了。我认同法只不过是在确认权利,本身并不产生权利。权利由法律设定只不过是我们看到的表象。一国的法律从来都不会确认脱离该国经济基础以及具体实际情况的权利。当婚姻的本质是蓄奴制时,再怎么完善婚姻法也不过更温柔的奴役。对我没有帮助的一本书
「看上去使人类仅仅处在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低谷的权利,把人类重新抬至理想的高峰,在那里,人们忘记了一切在低谷中习得的小聪明和斤斤计较,以及人类用来衡量一切的功利尺度,以便全力投身于某种理念——在平淡无奇的地方,在为权利而斗争的地方,权利变成了诗歌——因为为权利而斗争,实际上是人格的诗歌。」
混沌邪恶,我估计给任何一个激进的左翼分子看都会拍手称赞,同福柯一样把权利(社会根本动力)与原始欲望交织在一起,在他看来履行法律的根本动力来自被规定的道德,视角下放的一段对现在社会颇有借鉴意味;在他看来法律的本质是权利义务与放任权利义务之间的矛盾,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有了统一的欲望而追寻统一的权利,人们会放弃对自己拥有物的利益私人化占有,不再为欲望的歧异而产生斗争,就不会出现谋财害命的违法勾当……对权力的守护来自于对自身人伦的追求,在对权利的追求过程中和平与权利只能选其一……东方某大国截取里面“斗争精神”宣扬吃苦耐劳,一套共产主义者为调教群众欲望归一的谗言佞语,你所说道德是谁规范的?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是靠法律,法律是惩罚违法者保护守法者,不是限制守法者对自己自由意志的追求
应该在学法前看这本书,因为这个演讲真的很让人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做出点什么维权举动。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喜欢把那些爱打官司的人称为讼棍,但是文明社会法治社会需要更多人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私法领域的权利国家是交给个人的,如果每个人都不去维护,躺在权利上睡觉,那么社会就会混乱,恶劣的影响深远。也许是一批头脑尖锐的法学家用独到的眼光阐述社会变革和法治概念才造就西方法学的辉煌,耶林正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