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们遗忘的一切的封面

我们遗忘的一切

[德]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

出版时间

2024-01-01

ISBN

9787513353755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我们常常遗忘那些痛苦与悲伤,却忽略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影响。《我们遗忘的一切》通过真实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反思战争,珍惜和平。
作者简介
Christiane Hoffmann, 一位在《明镜周刊》担任专栏作家的才华横溢的女性。她在弗赖堡、圣彼得堡和汉堡广泛学习,专业涵盖了斯拉夫语言文学、东欧历史以及新闻学。她与《法兰克福汇报》有着深厚的工作联系,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在那里贡献她的专业技能,并且作为驻外记者,在莫斯科和德黑兰这两个具有深远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工作过。 Hoffmann的家庭背景同样引人注目,她的父母都是二战后被迫逃离家园的德裔难民,父亲来自现今波兰和捷克境内的西里西亚,母亲则源自现在俄罗斯和波兰区域的东普鲁士。这样的家庭历史无疑为她的写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推荐理由
《我们遗忘的一切》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将战争背景下的个人经历与历史变迁相结合,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家乡的变迁以及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书中既有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示,也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引人深思。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思考人类命运、反思历史的重要读物。
适合哪些人读
对战争历史、个人经历、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感兴趣的读者
对家庭、家乡、亲情有深刻体会的读者
希望了解战争对人类影响、思考和平意义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这本书描述的场景是如此之近,近到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可又是如此之远,远在七十余年前的那次逃亡。两条时间线,女儿重走父辈的流亡路,在重走的过程中,一切本已结痂的伤口又重新裂开。曾经的创伤和流亡的记忆又再次重现。但也是在这一次的重走中,伤口才有可能真正愈合,创伤才有可能真正治愈。 这是一段不太被提及的流亡史,二战后即是战争源头又是战败国的德国人民的流亡史,他们身上背负太多的怨怼和诅咒,他们也满怀内疚和忏悔,但同时他们也自认自己也是受害者,自己只不过是时代浪潮中无力掌控命运的一粒尘埃,又凭什么为整场沙尘暴负责任。 总之不同的叙述者,不同的立场总有不同的呈现,这也体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同样是寻根题材 文笔和内容深度不如《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角度挺新颖的游记非虚构,有些看《重走》的即视感。对于侵略者的后代们,他们是如何看待父辈祖辈的呢?这确实是个好问题。过去的或许还没有过,或许仍在发生。文章中对于战争的残酷确实表现了不少。不谈论集中营的沉默祖父,对战争异常敏感的祖母。战争无论对于被害者还是侵略者的人民都如同恶魔一样不断吞噬。当第四代孩子游历故地时,它的阴霾才逐渐散去。愿人们不再杀戮,山谷里也再没枪声。
有意义的追溯
这次逃亡的是德国人。俄国人打到了西里西亚,这里战后划给了波兰。德国人开始逃命,作者的父亲当时九岁。法西斯发动了战争,这尽人皆知,但没有哪个国家能说自己干干净净。波兰人与俄国人,俄国人与乌克兰人,乌克兰人与波兰人,以色列人与波兰人,无尽的争执。灰烬下余烬未灭,人们在那里煽风点火,好像没人担心熊熊大火会再次燃起。
好书。德国版“《出梁庄记》+《重走》”。
“故乡不是一个地点,是一种感觉。房子就在那里,里面的过客却是来来去去,有的甚至是被驱逐的。名为《逃亡、驱逐与和解》的展览在柏林开幕。十五年来,德国一直对这些议题争论不休:我们德国人应不应该缅怀“二战”结束后一千四百万德国难民的命运?如果应该,又该以怎样的方式缅怀?”可这只是一个实物文献展。展览内容刻意保持着距离,冷静,就事论事,观点中立,不偏不倚。能感觉到,它躲进了理性之中,仿佛理性是接近苦难最好的方式。”让我们遗忘这一切和之前的《不做告别》都是对残酷战争记忆的灵魂拷问,无法绕开,无法回避…
难民身份,家乡的意义,被战火撕碎身份后,还真的存在一个家乡吗?印象最深的是,难民被重新安置进别人的家里,而那家的主人也正在逃难的路上,很惊讶,几十年后重返故地大家都还能维持表面的热情与平和
克里斯蒂安娜父亲的故乡——位于三国交界、历经多国争夺的西里西亚的玫瑰谷。在20世纪初,西里西亚陷入德波争端,最终1945年,随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这个地区的命运再次悬而未决。克里斯蒂安娜的父亲在这场历史漩涡中逃亡,家族命运因此改变。75年后,克里斯蒂安娜踏上同样的途径,以550公里的徒步之旅,探寻家族过往,记录在《我们遗忘的一切:重走父亲逃亡之路》一书中,试图理解和超越家族历史的阴影。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