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惹作的封面

惹作

易小荷

出版时间

2025-01-01

ISBN

9787549643752

评分

★★★★★
书籍介绍

她叫“惹作”,彝语的意思是“再来一个男孩”。

·

1995年她出生时,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被取名叫“惹作”,相当于汉语里的“招弟”。

15岁时,她嫁给了山那边的陌生人,只因为对方的家支与自己的相配。

18岁时,她选择喝下百草枯自杀,怀里的女儿只有三个月大。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这只是一个在某年某月喝农药而死的人。

·

看完了易小荷的《惹作》最后一个字,吐出一口长气。很久没有在阅读中需要这样:全程都是屏息的、沉浸的同时又揪着心的。喜欢她的写作气质,她深入下去的方式不靠文字的惊悚,反而是平静,和扎实的调查。她是四川人:她还靠着自己对这块土地的熟悉和感情从小镇写到大山深处,她的笔,写的东西不是简单的控诉,而是历史、文明中复杂的交织。她的笔是一块硬骨头。——作家 桑格格

《惹作》追踪的不只是某一位女性的命运,也是为无数乡村女性画下她们的生命轨迹。这是为“不值一提”的人撰写人生传记,也是为万千无名者矗立的文字纪念碑。作家采取小说笔法结构故事,着意将人物口述、当地风俗、彝族神话糅杂,笔触精微克制,鲜活生动。《惹作》是真实切肤但又别具陌生感的作品,读后令人耿耿难眠、百感交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莉

《盐镇》之后,易小荷的这部新作,更沉重,更悲怆。我惊叹作者的内在力量,深入寨子一年多,为一个无名、无身份证的普通女性作传。文笔依然是那样好,这在非虚构文学中是非常难得的顶流。那是一个人的悲惨命运,无论时代多么华丽。——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惹作》是中国特定乡土社会的一个缩影。这种社会的纹理和悲哀,在一个来了又去、几乎不留痕迹的女性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不露声色的克制笔法写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 李钧鹏

《惹作》唤醒一个本已隐入遗忘海洋的女性,讲述她短暂又令人唏嘘的一生,她仿佛生活在时代和文明之外,又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之中。作者对非虚构写作可能性的执着探索,成就了一部兼具文学品格和民族志价值的佳作。——北大历史系教授 罗新

·

从成都出发,坐五个多小时汽车到达雷波县,再继续开车一个多小时,才可以到达瓦岗镇。在川西南的大山深处,易小荷和惹作的故事相遇。在人们破碎的记忆与神秘的语调里,易小荷回到了十年前惹作毅然喝下百草枯的夜晚,又回到她的童年,她生命里所有闪过光的时刻。究竟是什么让惹作如此年轻就选择了死亡?在短暂的生命里,她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代女性的故事,故事里有歌声,也有哭声和笑声。一路走下来,挡住她们的,不只是高山峡谷,还有许多更加巍峨深邃的东西,来自彝族歌谣中的古老过往,也来自眉睫之下的一针一线,它们绵延千年,缠绕不去,打成一个巨大的死结。这个结难以解开,这个结必须解开。

用户评论
https://mp.weixin.qq.com/s/q7i7ff8QNtVLQzZiZfX4wA 拒绝这样的书写
作为西南少民,其实没觉得易写得有多好,一些批评吐槽我表示同意(太单一,自我过剩,田野深度不够),但这大规模汇总批评里有很多读下来也非常可笑,就差没说是境外势力有意抹黑了,毕竟刘绍华那本书当年要不是出得早,我凉山本地老朋友读了也认为是胡说八道。是是是,凉山现在越来越好越光明,但找了点本地人现身说法讲凉山没有重男轻女来反驳这本书的苦难叙事(至于这叙事写得好不好另说),就很可笑,凉山高额彩礼闹出人命的新闻去年《人物》都还在报道,相关研究也不少,重男轻女正是根源。写法上是一回事,讨论批评也是有意义的,但写个女性苦难怎么就弱化彝族女性主体了,看看新闻,是这些女性苦难已经不存在吗,搞得跟批判弱女文学一个路子。讲个冷知识吧,“难道你妹妹是免费的吗”这互联网金句就是彝族男孩说的。他从小都不知道见过多少了。
这里的死亡是随意和暴烈的,人人的命运都是无尽地忍耐伤痛。最割裂的地方在于,它们明明那么崇尚传统与神灵,却都陷于现代毒品的囚笼。 十五岁结婚,三年多以后自杀的惹作,留给世界竟然没有一张照片,一个确切的年龄。她对自己身体的自主处分,竟然是一瓶走向死亡的百草枯。读完,发现大凉山这里处处是“落后”的文明,失落的尊严。后记里易小荷女士说她要留下,要深入这里,看到大山的阴影中的女性,并告诉世人应该改变——人要先说还是要先做呢?其实说也是一种做吧。要是没有人诉说,我最害怕的就是无人在意那些苞谷一般的生命,是这个时代忽略弱者的生存与尊严。一本女性之书,田野之书,人文之书。我是云南的彝族,偶尔从我外婆口中听到彝族语言,询问她这是什么意思。易小荷也同样如此翻译了一些失落的,古老的语言。
没看书之前我以为惹作一定跟作者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否则作者何以翻越万水千山为她写书。但看完书以后我发现还是我的格局太小了,原来惹作只是作者在与他人的闲聊中偶然听见的一个人,一个可以被一笔带过的人,一个不需要记住甚至真的没有多少人记住的人。她是95年生人,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来了又去,但没有人注意到的人。很感激易小荷能够发现她,发掘她的故事,并把她和她的一生写下来分享给读者,否则又有几个人能够记住这世界上曾经存在过一个苦惹作!
城市精英成功女“作家”眼中的少数民族“悲苦”女性。我也是少数民族女性,看到这种不负责任的烂作品真的很气愤。 另,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和各个公众号的推送也是直接反映了当前国内文艺届的小资烂臭品味,你们小资精英的感动和同情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