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通勤梦魇的封面

通勤梦魇

迈克尔·菲什

出版时间

2025-01-01

ISBN

9787208190979

评分

★★★★★
书籍介绍
你是否曾在东京拥挤的通勤列车上,感受过时间与空间的扭曲?《通勤梦魇》深入探索了东京通勤铁路的超负荷运营现象,揭示乘客与系统操作员如何通过管理时间差、弥合间隙与余裕,应对这座城市的动态生活节奏。本书以技术人类学的视角,剖析东京通勤铁路的运行图——从预先计划的主运行图到实际操作中的变数,探讨不确定性边际如何成为其技术集合体的核心特质。 通勤铁路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技术、社会与伦理的交汇点。作者提出,通过观察通勤者的日常行为模式、电车礼仪的演变,以及ATOS系统如何与极端资本主义逻辑相融合,我们能重新思考技术的本质及其对集体未来的塑造。从拥挤车厢中的沉默到智能交通卡的消费逻辑,本书揭示了通勤如何成为理解现代城市生活的窗口。 如果你曾因通勤而感到焦虑或迷茫,《通勤梦魇》将带你超越现象表面,看见技术背后的人性、秩序与反抗。翻开本书,重新定义你的通勤体验。
推荐理由
《通勤梦魇》深入剖析了东京通勤铁路的超负荷运营现象,通过技术人类学的视角,揭示了乘客与系统操作员如何通过管理时间差来应对挑战。书中不仅探讨了东京通勤铁路的运行图及其反映的城市动态生活节奏,还强调了系统中的不确定性边际,提出了技术人类学的概念,探讨通勤铁路中的经验、实践与伦理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分析了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生活,还探讨了技术如何创造开放的共同未来。对于关注技术、社会和城市生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和丰富的思考材料。
适合哪些人读
对城市交通系统和技术人类学感兴趣的社会科学研究者
关注公共交通管理和运营效率的政府及城市规划人员
研究日常实践和技术影响的学者和研究生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这本书不太好读,前三章关于技术人类学的讨论让我一头雾水,后三章关于地铁娱乐、自杀事件和脱轨事故的部分比较流畅。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中的观点,认为地铁中的孤独是离散的个人体验,但也是人们所共有的。作者在第二章引述的例子或许可以解释这种孤独:地铁上的沉默是人们可以保持的状态,是为了在没有空间的状态下凭空为自身创造空间,如果人与人之间存在互动,属于自己的空间就会被撕裂。这种沉默和疏离,或许也能解释人们在看到自杀者时的那种冷漠、惊讶、抱怨、愤怒和反感(第四章);人在地铁中的状态,并不是人的属性,而是通勤者的属性。
当初为学士论文而读,意淫后人类/后占有性主体/信息本体论正爽,却被一掌拍回现实,懵懵懂懂学会了如何把Simondon这类完全褪去经验外形的框架重新引回案例中。经验社会科学一不应止于从外部展开抽象的技术社会批判,二不能只前进一步如STS般讨论技术物网络的历史性生成和互成因果的更大社会架构。当代知识虽不再幻想存在自成系统的技术物实体,但犹在不自觉地幻想技术物的运作至少也应遵循某些系统内在的机器逻辑。而塑料膜总要撕开,发现填补于巨型乐高时空夹缝和裂隙间的竟是和技术本身毫不相干的人形协调方案,有着杂乱随机又稳定的权宜历史。新感悟是,技术对人的排除,也可以说是制造了应对不确定性边缘的两个独立系统(维持端/使用端)——彼此保持着牢靠而表面的信息交换,却在各自出于稳定和安全而踏上的建制化进程中渐行渐远。
喜欢选题,而且研究细节很多 但是作者其实对日语的理解并不到位(对日本的文化、语境了解的还不够深入)
“日心说”系列上新!喜提新书速递嘤~~~
tbh有点不太感冒。太技术太理论太抽象了。本来预期是像《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非地点》一样的东西,还是喜欢生动可感、贴近生活的。不确定性边际这个概念是很迷人啦,但是对被挤得喘不过来气的通勤者来说,知道过度拥挤的通勤地铁是围绕不确定性边际构建的集体表达,超载运营是人和机器共同劳作的集合,反映了人与技术共同演化的能力等等——So what?通勤者不关心这些,研究者才觉得动人。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